播客也不是个新事物了,很早之前就有了,但是好像今年又慢慢火起来了。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,开始喜欢上了听播客,而且尤其是一个人在公园遛弯锻炼的时候。
互联网终归是信息行业,信息依托网络服务器的存在基本形式,无非是文字,图片,音频,视频。当然还有些依靠信息互动或者资源整合,对信息进行生产加工处理从而产生的产品形态,比如游戏,电商,打车,外卖,还有些产业软件。
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20年,一步步的从图文信息时代,到视频时代,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到UGC用户参与生产内容,再从视频时代走到直播互动,从PC电脑端也发展到手机互联网端,完成了一整个时代的信息普及。这条路其实是沿着报纸,电台,电视台的路子走下来的,我一度以为视频和直播就是信息传输的终极形态了,但是没想到这也没几年就对视频平台产生了极度的反感和厌恶情绪。
国家一直对互联网的意识形态管理很重视,所以对所有的信息形式,管理都很严格。互联网发展伊始阶段,图文时代无序发展,有了《互联网信息备案管理制度》,有了《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》,音频和视频管理就更严格了,广电总局下面有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》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面有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》,文旅部门下面还有个《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》,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存活的音频和视频平台了了无几。
互联网的发展,其实是媒体传播话语权的争夺。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,所有的媒体传播渠道,无论是报纸,出版物,电台,电视台,都是控制在国家手里,这个信息的传播权,还有传播内容的选择权也都是在管理方手里,大多数老百姓几乎是没有能力接触这些渠道,更不用说有能力使用这些渠道去传播信息了。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打破了这个壁垒,老百姓可以自己在网上发表信息,甚至还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,所以要进行严格的管理。
管理是个很玄学的玩意,一松就乱,一严格就死。个人站长不好管理,网上论坛社区匿名制,出台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备案规定,还有网络实名制,让个人站长一下子就死了一大批。很多内容创作者就集中到了几个大的平台社区,管理部门相当于把网民的管理,托管给了内容平台,只要管好这几个平台就好了。大平台呢,又不能让他们过多参与政治,经济,军事新闻或者社会事件,不然容易形成的巨大的网络舆情,也不好管理,就只能让网民参与一些娱乐信息。
平台流量的过度泛娱乐化,就让互联网失去了曾经的价值。以前的互联网的精神“开放、平等、协作、共享”在简体中文圈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。现在的互联网几乎都是局域网APP了,连互联网最伟大的发明超链接都失去了作用,都是信息孤岛不能外链,甚至都不能提到其它平台的名字,否则就被平台判定为导流封号,导致产生了一大堆互联网黑话,实在丑陋的很。我最不理解的就是,曾经有一段时间,直播平台居然不能提人民币,多少元都叫成多少米,实在可笑,这也算是畸形监管下产生的怪象吧。
视频传播辨识度最高,吸引人的关注度也最容易,但是真正参与过录制短视频的人就知道,短视频的录制创作难度是远远高于图片文字的,要用视频在几分钟内讲明白一件事情,是要有很好的镜头语言组合,还要有很好的镜头表现力。尝试录过几期Vlog,发现录制短视频,人都会不由自主的紧张,说话时候语气,表情,语速节奏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,录好一段短视频是要花很大力气的,甚至还要有很高的经济成本投入。录制环境,录制设备,参与录制的人员,都是不小的费用,个人想弄好很不容易的。所以,有时候在短视频平台,看着这些网红平平无奇,其实都有很强的镜头表现张力,是有一定表演天赋的,能面对镜头做到放松自信,甚至在直播的时候能够轻松控场,那都是传媒行业不可多得的人才,眼红不来的。
短视频火不火,为什么火,几乎是找不到任何规律可言的,它完全依托平台,流量受平台算法控制,平台需要什么内容就火什么。做短视频,就要完全迎合平台算法,所以很难沉淀下来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,几分钟内能够说清楚的,也就一些社会或新闻观点的表达,再有深度一些的内容要么是视频不容易表现,要么就是内容过于严肃,是没有人有兴趣听的,这是短视频天然的缺陷。这个也跟平台的受众群体有关系,社会大众就是喜欢一些泛娱乐内容,谁刷短视频不是图个开心娱乐呢。
总是要一些不擅长表演的人,总是要有人喜欢一些有深度的讨论与表达。在现在这个时代,音频播客,就在图文和视频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。播客之所以能慢慢有点小火,更多的人传播的是,听播客涨知识,听播客内容有价值。也有人讨论,播客内容是虚火,信息密度很低,聊天一个小时的内容,不及一片文章三五分钟就看完了。但是,听了一段时间博客的我,觉得这些做播客的人,不是电台主播,不是声优,也不是文艺歌者,这些要求都太专业了,是最早期做播客的人,注定只是小众人群。现在播客能火,是因为这些做播客的人,正是那些曾经爱写博客,爱玩微博,爱写公众号的人呐,他们甚至也有很多做了短视频赛道的尝试,发现自己只是喜欢深度思考与表达,并不喜欢夸张与表演。没办法,这些图文平台的王者,由于平台管理的原因,都慢慢的死掉了。有的是死于抄袭,有的死于算法,有的死于管制封号。当内容平台管理者,只追求流量,不追求内容价值的时候,那这个平台就会被内容创作者遗弃,或许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创作者只能存活在一个小圈子里。
声音比文字的辨识度能强很多倍,人的声音是有磁性,有些播客做的内容有意思,甚至可能很多年后还会记得。我20多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,那年正好世界杯,有个同学在校广播站聊了一期足球,我在操场上打篮球,正好听到了那期节目,玩球的间隙听了一会广播,结果到现在还能非常清晰地想起那个片刻的画面,还记得起那位同学的声音。
最近小宇宙这段时间播客比较火,可能是这些做脱口秀的年轻人带火的吧。他们做的一些播客,好玩又好笑。还听了一些音乐播客,这里要推荐《正在发声》,做了几期专题,都很有意思。播客内容如果多起来,发展到一定阶段,大概也会遇到其它平台的监管和流量困境吧。但是至少现在,很多节目的内容质量还很高,也是少有没被推荐算法过多污染的一片净土吧,就像李诞播客节目里说的一样,在播客届,居然找到一点点古早互联网的影子。
有很多人愿意深度思考,认真表达,内容听起来也比较轻松愉快,甚至还有一点点价值收获。这就够了,这种社区环境,且听且珍惜吧。
文章评论